臺北市中山堂 介紹

臺北市中山堂前身為「臺北公會堂」,建於1936年,是由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所設計,整體建築恢弘典雅,是當時臺灣少見的大型公共建築之一。抗日勝利臺灣光復後,於民國34年更名為「中山堂」,即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隨著民國38年政府遷臺,中山堂曾先後做為國民大會議場及立法院議事廳,見證了臺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 民國58年,中山堂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理,並於民國81年被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重要歷史遺跡得以保存。隨著民國84年文資法修正,中山堂被歸列臺北市政府所轄的市定古蹟,成為臺北市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 民國88年起,中山堂改隸屬文化局,其中的正廳和光復廳成為臺北市表演藝術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會舉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兒童藝術節以及臺北電影節等藝術文化活動。民國100年,中山堂內部進行了全面的空間整修,增設了展覽室、臺北書院、藝文沙龍等空間,並向公眾全面開放參觀,成為臺北市兼具有教育、藝文和休閒功能的多功能場館。 經過多年的保存與維護,民國108年,中山堂獲得文化部的認可,正式成為國定古蹟。如今,中山堂是一座結合文化、藝術和歷史的重要場所,不僅是臺北市的代表性景點,更是臺灣文化藝術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