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_鐵道部園區 介紹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這座建築屬於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原名機器局。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在淡水河碼頭內建造了這座機器局,以便組裝槍砲、彈藥以及鑄造貨幣等。內部設有製造船舶、鐵道鐵橋等的鎔鐵所和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接收了這座機器局,並將其改名為臺北兵器修理所,用於製造和維修陸軍所使用的武器,例如彈丸、信管、小銃丸、藥筴、船舶和鐵道鐵橋等。之後,它又被改名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陸軍部將其轉交給鐵道部,同年再改名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運量和車輛維修需求大增。於是,臺北工場在1909年向東擴張,新建了車輛修理工場和塗工場。1915年開始,該基地南邊原有的建築物被拆除。1918年,鐵道部的廳舍開始新建,與臺北工場併存,形成南廳舍和北工廠。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在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築物。經過2005年的捷運建設和2013年的古蹟修復拆除,目前尚餘十棟建築物。其中包括八處法定文化資產,即鐵道部、食堂、八角樓男廁、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清代機器局遺構以及臺北工場(不在鐵道部園區範圍內)。 戰後,鐵道部改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然而,都市計畫劃道路塔城街於1967年開通,切斷了與西側鐵道部官舍群連結,形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街廓。199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鐵道部廳舍為三級古蹟,1993年,臺鐵總局遷移到臺北車站新廈。2005年,文化部委託東海大學和中原大學進行了古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規劃。2006年,交通部和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文化部和國立臺灣博物館簽訂了臺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正式開始了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以「鐵道部博物館園區」為基礎概念,旨在建置一個現代性展示主題之複合使用園區,並整合周邊都市及歷史涵構。2007年,文化部指定鐵道部為國定古蹟,並納入八角樓、食堂、電源室、工務室和戰時指揮中心為古蹟範圍,臺北工場和清代機器局遺址則分別由臺北市於2008年和201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自2009年起,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此區的土地和建築物。 未來,鐵道博物館展示主題將主要架構在古蹟與基地、鐵道文化和現代性等相關議題之上。此外,還將涉及整合西側原機器局工廠範圍內E1E2街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