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太和宮 介紹

關西地區在漢人入墾之前,屬於原住民居住之處。現今的關西街區,開始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泉州人陳智仁成立「連際盛」墾號。此時,關西地區被稱為「美里庄」。但是,由於泰雅族人的襲擊,連際盛墾號在嘉慶年間放棄了這片土地,衛阿貴則接取了此區的墾戶地位。 在衛阿貴的努力下,關西地區得以開發,嘉慶年間,公館成為課租收穀之地,「新興庄」更名「鹹菜甕」,後稱「咸彩鳳」或「鹹菜硼」,最終定名為「咸菜硼」。太和宮(三界廟)是當地主要的宗教場所之一,清嘉慶十七年(1812),由衛阿貴創建,最初位於復興庄。清同治年間,黃台三、黃台貴等人發起修建,並遷移到現在關西分駐所附近。日治時期,太和宮被佔為竹北二堡辦務署,後遭到日人焚毀。1900年,羅碧玉、陳春隆等人重建太和宮,並遷移到現址前方,更名太和宮。1929年,羅碧玉、黃德洋等人再次發起修建,太和宮於昭和六年正式落成。 現在,太和宮已經成為咸菜硼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廟宇修繕後的面貌更加美麗,吸引了眾多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無論是宗教氛圍或建築風格,都值得一看。如果你對歷史和文化感興趣,不妨來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