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鎮瀾宮 介紹

大甲區鎮瀾宮,相傳是清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時由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並因香火鼎盛於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里興建小祠,直到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而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更重建,才被載於台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更名為「鎮瀾宮」。 每年農曆三月初的「遶境進香」,是鎮瀾宮為增添神像靈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統。進香的信眾與人數之龐大,以及活動的規模之壯觀,也受到海內外的學術和大眾傳播界的重視與研究。各地廟宇均有迎媽祖的慶祝活動,而大甲區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鎮瀾宮建築分前殿、後殿、南北殿、南北室、鐘鼓樓等,滿佈了人物、花鳥、走獸等石刻木雕,精雕細琢,色彩絢麗。內正殿供奉媽祖,南殿則供有貞節媽祖。廟前龍柱為精細渾厚的石刻鏤雕,屋頂則佈滿五顏六色的人物、花鳥、走獸剪黏,檐下大片的金剪黏,而正殿神龕周遭更是富麗,層層疊飾,金碧輝煌,散發出華麗的莊嚴氣象。可惜因翻修多次,古蹟、古物多已不復存在,只有乾隆及光緒兩位皇帝題寫的匾額仍具有歷史的價值。 大甲區鎮瀾宮是台灣地區的重要宗教文化景點,而遶境進香更是在台灣各地深受信眾好評。無論是對於宗教、文化、或是藝術的追求,都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