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文化館 介紹

苑裡是個曾經因為「藺草之鄉」的美譽而聲名狼藉的地方。當你走進苑裡,整個田野裡面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藺草。因為藺草能夠除濕、除臭,而且它的莖柔軟而又強韌,非常適合用來編織。早在清朝時期,當地的婦女就已經利用藺草來編織草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及改良,到了日治時代,苑裡已經成功地研發出了美觀的藺草帽。藺草帽質地輕盈,編織得美觀而且還有著自然的草香味,成為行銷全球的特產。 在民國25年的巔峰時期,苑裡的草帽出口量高達每年一千萬頂。當時只要家中有一名女性會編織藺草的技藝,就足以維持全家的生計。因此,在苑裡,傳統社會裡男尊女卑的觀念並不適用,還有著「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流傳歌謠,這些反映了當時苑裡的繁榮景象。 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的手工編織漸漸被機器所取代。而且,薪資提高,婦女們也不再願意在家編織藺草,轉而到工廠上班。由此,藺草田越來越少,整個產業也就走入歷史。 為了保存這段歷史回憶,苑裡鎮農會成立了「藺草文物館」,希望能展現苑裡的獨特特色,並且永續傳承藺草編織的技藝。藺草文物館的面積約為330平方公尺,位於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旁邊。 藺草文物館由閒置的農會倉庫整建,外觀以紅磚為主。在館內,空間被規劃成不同的主題區,包括帽蓆文化區、展售區、農村古文物展示區、米文化區、民俗文化區等等,介紹了整個藺草編織的歷史。此外,還有帽蓆編織示範特區和DIY教室,參觀者可以在參觀之餘,親手製作藺草製品,更深入地體驗這個產業。 藺草文化館外種植了很多藺草和火炎山赤松,非常美麗。在旁邊的稻田上,還可以看到彩繪,讓人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遊客可以透過不同季節的景象,更深入地認識藺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