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製材所 介紹

位於嘉義市的製材所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三年,當時日本政府佔地範圍最廣大的官營木材產業園區。製材所負責貯存阿里山上砍伐下山的木頭,承擔加工木頭成為「木材」的重要任務,當年的規模產量號稱東洋第一。製材所內空間規劃包括動力室、鋸屑室、辦公室、機具工場、乾燥室、手編工場。特別是入口左側的動力室,是嘉義第一棟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也是嘉義最早的火力發電廠。 百年前,嘉義以機械化的製材產業而著名。機械作業需靠電力驅動,當時臺灣只有少數地區有電力供應;嘉義市於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設有民營的嘉義電燈株式會社,使用瓦斯引擎供應路燈及部分家庭的電力。而嘉義製材所的製材、大小鋸臺、貯木池移動式鋼索起重機等需求電力更大,因此必須自行發電,因而設立動力室。機具工場與動力室相毗鄰,透視其空間場域歷史的轉變,能瞭解百年林業的興衰史。 第一代製材工廠於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開始運轉,建築本體一部分為3層樓,其餘2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配置從美國進口、最先進的機具設備,顯見製材工廠的雄偉壯觀,及高工作效率。當時日本皇室、海內外各界,經常前來觀摩、朝聖,風光一時,可惜工廠毀於昭和16年(西元1941年)的大地震。 第二代製材工廠於地震後興建,為大跨距空間的木構造建築,全部以阿里山檜木為建材,極具特色。隨著政府林業政策改變及保護意識崛起,阿里山林場結束伐木,嘉義製材業曾經帶動嘉義市成為全國木材產銷中心,造就「木材城市」的榮耀。如今,風華雖已褪盡,但工廠建物結構仍保持完整,具有文化資產價值。嘉義林管處規劃營造「阿里山林業村」,串聯檜意森活村、嘉義車庫園區、製材所、森林之歌,循此「木材城市」的意象,經營出蘊含在地歷史文化特質,以及獨特性的觀光景點,促進木材文化觀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