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龍宮 介紹

竹東鎮柯湖福龍宮沿革史 竹東鎮柯湖福龍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其沿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當時,台灣府淡水的同知李嗣鄴奉肯授權,召來了粤籍的姜秀巒和閩人周邦正一起開墾竹塹東南廂山地。由於官方補助經費達一仟兩銀元,並有二十四股官民聯墾,稱之為「金廣福」與姜周二氏為各籍各戶之首。金代表官方,廣代表粵人,福代表閩人,而名稱則稱之為「墾號」。 當時柯湖地帶四面環山,中央是盆地,森林密佈,且土著居民居高臨下,地勢險要。墾治人馬因地勢考量,無法進入柯湖地區,只能改由曰本時期的「細咸菜細甕」攻入樹杞林、番社子等地。 有一夜,土著看見天空中三位王爺率兵降臨,嚇得萬分,整夜不戰而退。兩日後,漢人進入柯湖,由當地傳說得知,此乃三山國王顯聖,即在此築蓋一簡陋廟宇,為祀奉三山國王而命名為「王爺廟」。 此廟的位置理當橫跨兩地,但墾號之間無法分涉,因此區分為金廣福代表官方的王爺廟與姜周二氏的周園波場,各有所屬。 日據時期,王爺廟稱為寺廟公業主「王爺嘗」,成為當地的轉運站,以便向北埔峨眉等地運送物資。 光緒二十一年的乙未歲(1895年),日軍攻入竹塹城和柯湖地區,地方人士組起田賦兵抵抗,並於第七鄰山上搭建「隘寮」,日夜守備。經過激烈戰鬥後,日軍放火燒毀王爺廟及其附近村莊。 光緒二十三年的丁酉歲(1897年),地方人士伸手重建王爺廟,並於民國二十三年甲戌歲(1934年)修建五間橫屋、正廳五間,使用土角磚質材料,並修面「三山國王」金身。後來,「三山國王」又在此地再度顯聖,廟宇改名為福龍宮。 1981年,福龍宮改建為磚造結構,成為七十年代起當地神明信仰的重要代表建築。如今的福龍宮不僅是一座廟宇,也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觀光勝地,吸引許多信士和旅遊者前來參拜和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