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瑞穗配水池 介紹

中和地區曾為原住民聚居之地,自乾隆六年(1741)開始,閩、粵漢人陸續前往此地開墾,漢人村莊也隨之出現。明治二十八年(1895)臺灣被日本統治後,為了改善用水品質,以及因海山地區的「山本煤礦」需要清洗煤炭,於隔年昭和三年(1928)動工興建了板橋水道,並在同年啟用供水服務。瑞穗配水池則是建立於昭和四年(1929),當時為瑞穗淨水池,現已改建為配水池,位於瑞穗高地,負責分配送水。隨著板橋車站陸續建設,這一帶的發展也日漸迅速,大量人口湧入,使得水道系統逐漸擴建。然而,昭和十六年(1941)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板橋水道原訂的擴建計畫也因此擱置。 戰後,由於水道系統遭受戰爭破壞,供水量驟減,政府決定對其進行整修與擴建。然而,在改建過程中,日治時期初所建立的水道系統已經不復存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開始汲取新店溪水,逐漸取代地下水源。至民國六十三年(1974)開始採用大漢溪地表水作為供水源,板橋地區的自來水系統正式完成,地下水源也因此退出了供水行列。如今,瑞穗配水池是當地現代水道發展的重要遺跡,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扮演了供水的重要角色,水源來自永和水源路的出水口,這也連結了兩個地區的發展。配水池是稀有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水道遺跡,在當地具有重要的觀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