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民謠館 介紹

恆春民謠是一種源自庶民之間的傳統音樂,以其豐富的聲音表現生活經驗、歷史底蘊和地方氛圍,為恆春地區帶來了獨特的文化財富。為保護這一無形的文化遺產,屏東縣政府於民國98年將恆春醫院旁的舊宿舍改建為恆春民謠館,收藏七種曲調的曲譜和樂器,包括《思想起》、《四季春》、《守牛調》、《平埔調》、《五孔小調》、《楓港小調》和《牛母伴》。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為恆春民謠創造發展的基礎,將其保留下來。 恆春民謠的起源是一種偶然的感性創造。最初是一群從外地來到恆春開墾的移民,因思念家鄉的親友,不自覺地哼唱起一些歌曲。這些歌曲可能是他們在家鄉聽到的片段旋律,也可能是他們自己編譜的。由於這些曲調很好聽,容易記憶,迅速地在恆春和其他地方傳播開來,成為當地民眾的口耳相傳之物。由於每個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各有不同,人們將這些歌曲稱為「恆春民謠」,成為了這個地区的一種獨特文化珍品。 從樂曲研究的角度來看,恆春民謠通常根據曲調特點、產生原因和分佈區域進行分類。恆春民謠館收藏的七個曲調是恆春地區的傳統民謠,包括《守牛調》、《思想起》、《四季春》、《平埔調》、《楓港小調》、《五孔小調》和《牛母伴》。其中,《守牛調》雖然只在滿洲地區流行,但由於清領時期和日本統治時期滿洲地區屬於恆春,因此將其納入恆春民謠內。隨著光復後恆春和滿洲分別成為行政區,人們開始不再稱之為恆春民謠,改稱為滿洲民謠。透過這些樂曲和樂器,來到恆春民謠館的遊客可以完整地了解恆春的歷史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而提到恆春民謠,最具代表性的樂曲莫過於《思想起》。最受歡迎的演唱者是陳達。陳達的浑厚嗓音充滿感情,深情地描繪了異地遊子對家鄉的思念。儘管他一生貧困,但他對歌唱的熱愛從未減少。他的音樂才能,引發了恆春地區的民歌風潮。在陳達去世後,他的故居成為紀念館,展示或介紹他的生活和他對恆春民謠的貢獻。遊客可以感受到恆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欣賞迷人的恆春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