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書院 介紹

西元1815年(清嘉慶20年),屏東書院(又名孔廟)由下淡水縣丞吳性誠、歲貢生郭萃、林夢陽一起建造,以振興當地的文教風氣為目標。書院歷經多次遷移和整修,但保留了原有的講堂、祀殿及齋舍的格局,完整地展現出傳統書院的空間特色。這座建築物是屏東歷史悠久的古蹟,也是唯一的書院建築。 最初的屏東書院位於現在的中山公園,擁有36間齋舍、前殿講堂、後殿祀文昌帝君、程子、周子等名賢。1895年(光緒21年)改為孔廟,主祀孔子,配祀孟子、顏子、思子、曾子四大賢人,以及周子、朱子、程頤、程顥、張子五大儒者。然而,由於缺乏經費修繕,孔廟逐漸荒廢。 1937年,統治臺灣的日本人計劃將孔廟遷移至別處,但在日本學者疾呼保存的建議下,孔廟按照書院的原貌拆遷至勝利路現址。然而,由於未積極保養,孔廟再次呈現破舊景況。直到民國66年,屏東縣長延請知名建築師漢寶德先生進行修復,使孔廟恢復當年原貌。修建後的孔廟,庭院面積擴大,前殿與後殿以軒亭相連,中堂改為大成殿,後殿改為崇聖祠,並建造單坡迥廊與照壁,上書「九仞宮牆」。此外,仍保留四座碑記,呈現書院的修築歷程。民國74年,屏東書院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是具有深厚文化價值且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