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座山觀音寺 介紹

觀音亭位於大漢溪中的蓮座山上,當地人習稱此處為觀音亭,是一座三級古蹟。觀音亭建寺已逾200年,雖歷經多次整修,但仍保留著200年前的風貌與規模,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2013年,觀音亭入選內政部所評選的「臺灣宗教百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蓮座山獨峙於大漢溪中,因形勢猶如一朵蓮花出水而得名。於清嘉慶三年(1797年),由鍾尚儀等人募捐興建佛寺於山岩上,奉祀觀世音菩薩和十八羅漢金尊,命名為觀音寺。至西元1904年,當地仕紳為避免廟宇倒塌,在社會大眾的支持下進行重修,並增建拜亭。西元1925年,又進行全面修繕,並於西元1934年將原有的拜亭改建成為歇山重簷的建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由於蓮座山的地形因素,造就了觀音亭無法作縱向發展,因此成為一座五門單殿式的廟宇。觀音亭的屋頂使用三川脊的形式,正殿前方設有拜亭,成為觀音亭建築的最大特色之一。拜亭使用重簷歇山的屋頂設計,內部採用八卦藻井的裝飾。觀音亭內的剪黏、泥塑、木雕、石刻和彩繪等,皆具有古樸雅緻的特色。 觀音亭右側的林蔭處,建有敬聖亭(惜字亭),也是一座重要的古建築。「奎星樓」建於西元1936年,亭內供奉文曲星君,是一座由紅磚砌成的三段式亭子,上、中二層各設有對聯,亭身使用龍吟虎嘯的石刻彩繪修飾,剪黏和雕塑都非常精美細緻。 在觀音亭的右側,還有另一座敬求文風昌盛的奎星樓,供奉北斗七星中的魁星。除了具有敬惜字亭的功能外,奎星樓也擁有廟宇的飛簷與筒瓦,上方裝飾有吉獸磁磚和浮雕,非常華麗。此外,奎星樓旁邊還有一座小亭,奉祀福德正神和樹神,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但據說在建觀音亭之前就已經存在,也具有悠久的歷史。 觀音亭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廟宇,當地人都非常珍視它,也希望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欣賞觀音亭在蓮座山上獨特的美麗景色和精美的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