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菜園牡蠣殼藝術社區 介紹

澎湖菜園位於馬公市的東南方,環境優美,養殖的牡蠣口感肥美。菜園內灣半封閉海域,不受東北季風影響,避颱風。四周無人工汙染源,是一個優質的養殖海域。1920年,日本人就在菜園漁港至雙港仔海域養殖珍珠。 牡蠣養殖始於民國五十九年,最初是試養,使用淺灘插枝的方式。在民國六十二年,縣府進行沿岸牡蠣養殖推廣計畫,採用日本淺海養殖法,以竹蒿架設成棚,再將蚵苗串掛。在技術交流和經驗累積下,延伸出深海延繩式養殖法。這種方法使牡蠣成長更快,蚵肉更美味,受到市場的高度評價,供不應求。因此,吸引了許多當地居民投資養殖,並提供家庭加工副業,打造出繁榮的菜園。 2015年,文化部推出「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菜園社區志工黃淑婷以「澎湖菜園牡蠣殼藝術社區」計畫參賽,獲得微型產業類的殊榮,也是全澎湖唯一的得獎者。主要使用廢棄的牡蠣殼為媒材,重新創作而成動物主題的裝置藝術,以彌補過去牡蠣殼堆積的問題。透過拼湊各式大型的動物公共藝術,讓牡蠣殼化身美麗的藝術品。這些獨具創意的大型牡蠣殼裝置藝術位於菜園社區的活動中心旁,包括了龍、虎、雞和牛等生肖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此外,它們還串掛成了牡蠣牆,微風吹拂下牡蠣殼的相撞聲響,讓人聆聽大自然最美麗動人的聲音之一。 除了大型的動物藝術裝置外,在菜園社區地方媽媽教室也推廣利用牡蠣殼來創作各種小型的藝術品,如在當地圍牆和涼亭上應用牡蠣殼進行裝飾和彩繪,呈現了菜園居民農作的畫面。讓牡蠣不只是美食,還能彰顯一個社區的特色,真正實現了再利用的概念。 建議停留時間為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