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紀念館 介紹

「一滴水紀念館」的名稱源自於建立該建築的水上覺治的兒子水上勉先生對禪宗思想的深刻理解,這根源自於日本禪師「滴水」的思想。水上勉先生強調珍惜萬物資源,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必須物盡其用。此外,另一個取名的原因是表彰所有曾參與遷移過程的苦力群志工,他們透過實際行動傳遞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最終也能匯聚能量,成功完成了這項跨國移築艱難的工程。因此,這座建築的名稱被定為「一滴水紀念館」。 這座建築最初建於日本的福井縣大飯町,是一棟建於1915年間的日本古民家。它源於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台灣921地震之間的台日人民情誼,並透過眾多台日熱心人士的努力,從民國94年拆解,至98年12月完工,這座建築歷經五年時間,進行了多次遷移,跨越了超過 3,000 公里的旅程,最終從日本運往台灣。這座建築不僅是為台灣和日本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是一個民間社區營造的實例。館內同時設有「水上勉文庫」和「陳舜臣文庫」,以促進近代台日文學的交流和發展。 這座建築是由日本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親手建造的,其中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而榫頭銜接方式超過20餘種,展現了日本的木造建築文化的傑出成果。此外,在屋中,第三根最長且銜接最多橫樑的直柱被稱為大黑柱,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著家中的父親,而柱頂的「棟札」則是證明古民家身份的證明之一,它是一個以紅布包裹的木牌,上面寫著興建的年份和建築的「棟樑」(也就是師傅)的名字。在紅布外,纏繞著一雙剪斷夾腳草鞋,意味著建築不再遷移,即為永久停留之意。一滴水紀念館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百年古民家建築,擁有豐富的建築語彙和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