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斗嶼 介紹

目斗嶼和南側的吉貝嶼相隔7公里,是澎湖群島最北的島嶼。全島周長843公尺,面積僅0.0244平方公里,是一個迷你小島。該島以目斗嶼燈塔聞名,是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一座燈塔,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目斗嶼燈塔高40公尺,黑白相間的塔身矗立在黑褐色的岩礁上,自然散發著一股巍峨的氣勢。燈塔取水口設在塔內,將燈塔及宿舍屋頂蓄積的雨水源直接引進塔內,是台灣地區唯一將蓄水池取水口設在塔內的燈塔。 目斗嶼燈塔的名字源自於島嶼形狀的類似人的眼睛。另外,早期給它的名字是「墨斗嶼」,因為島嶼的形狀很像一個木匠使用的墨斗,後來因讀音差池,所以改名為「目斗嶼」。由於目斗嶼燈塔地理位置偏遠,附近有許多暗礁,船隻容易在此發生意外。因此,在清朝時期,為了保障船隻安全,光緒年間設立了目斗嶼燈塔。 除了燈塔工作人員外,目斗嶼上沒有其他居住者。島上生活設施簡陋,電力全靠三部發電機自行發電,提供燈塔運轉。因此,遊客前往目斗嶼需要先跟當地船家協調潮汐時間,安排停留的時間。 目斗嶼燈塔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和建築風格,於民國90年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前往目斗嶼,不僅是一個可以欣賞到美麗風景的行程,還能夠了解和感受這座燈塔背後的故事和歷史。